亲历“求知计划”共享精彩人生 李何

南京市力学小学 李何

      2004年6月,在省青少年科技中心的组织下,我参加了“求知计划”项目的全国第三期师资培训班,得知“求知计划”是中国科协和英特尔公司合作开展的一项面向广大青少年的免费计算机培训项目。经历了太多传统式培训的我,习惯了一人讲、万人听,来之前对这次教师培训也没抱太大的期望。但就在培训的第一天,“求知计划”的“新颖”与“反常态”将我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开始对这种培训形式感兴趣,开始投入其中。在参与式教师培训的活动、游戏、反思、讨论、角色扮演中,我有一种豁然一亮的感觉。
      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我很快领悟到“求知计划”的很多教学理念,例如: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团队合作,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关注学生多元智能、个体发展,等等,都与新课改中所倡导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而同时,“求知计划”项目为教师提供了一套比较清晰的教学模式和流程,并且在教师培训中进行了多次的课堂模拟,还对教学理念如何在课堂中体现进行了多次讨论。尽管我对当时的模拟课以及很多教育教学理念、方法还不是完全理解,但是,自己总觉得好像这样的教学会给老师以及学生带来一些改变,不过究竟怎么样改变,自己也不清楚。
震撼起步  走出校园
      回到学校,我开始在学校实施这个项目。刚开始上“求知计划”课程的时候,心中真是惴惴不安。很担心学生两个人合用一台计算机、两个人合用一本教材能不能真正合作得比较好?会不会造成两极分化,就是会的孩子更好,不会的孩子越来越不动手?是不是能干的孩子就一定霸占电脑,不能干的就一直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这种学生探究、教师辅助的教学,太放手了会不会造成一种混乱,最后造成没办法控制的局面?学生能不能真正学到东西?……我对教学的一些担心很快被学生的表现打消了:孩子们的课堂表现超出了我的预料,合作情况还是非常好的,孩子们对这种合作的学习方式感觉比较新鲜。当然也不排除这里面有个别的孩子比较内向、不合群的孩子,他可能喜欢一个人捣鼓,两个人的合作交流就偏少一些,但这种情况在我所教的几个班中只是个别现象。
      以往在信息技术课中,教师管得再紧,学生还是有走神的、不听讲的、玩游戏的……而“求知计划”项目教学的最大好处,就是不需要教师过多地强调什么、严格地规定什么,学生都很自觉地参加到一个一个与生活、社区紧密相关的活动中。学生认为每一个活动都和自己相关,每一个活动自己都能为社区做一些事,学有所用,很有成就感……在“求知计划”的项目教学中,整个课堂不是一个非常安静的课堂,但是形散魂不散,学生始终在讨论他们的作业,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最让我受到震动的是课程中孩子们的作品和最后的大作业成果。孩子们在前面20个小时的课程里,通过一系列与社区相关的活动、作品,逐步地有了关注社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当时还是四年级学生的朱睿、徐志康等同学,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针对小学生周末负担重的问题,制作了“我们心中的星期八”项目作品。孩子们通过调查研究,展示了各种补习班对孩子、家长的羁绊,反映了孩子们过重的学习负担,没有了双休日,失去了应有的快乐童年,表达了家长的无奈,孩子们向大人们提出了:“哪怕就是上帝在完成了他的创世之举后不也要休息一天吗?!”这一值得社会尤其是教育界反思的严肃问题,孩子们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星期八的呼声,震撼了教育界领导、老师和家长的心扉。这一作品在多种场合进行了展示,作品的思想深度和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使现场的领导、老师啧啧称赞,感受颇深,也使我一发不可收拾,更加坚信“求知计划”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改变。
      自从2004年“求知计划”活动在我校开展以来,  自从“我们心中的星期八”项目作品给我们带来的震撼以来,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结合每一期“求知计划”培训的大项目,倡导并带领9—12岁的孩子们走出校园,“亲近自然,融入生活,关注社会”,让孩子从小融入火热的生活中,主动发现生活问题,观察社会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增强小公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提高未来公民的良好素质。
      五年来,孩子们在老师的鼓励下,用自己明亮的眼睛去寻找和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和研究……孩子们观察身边发生的事,了解社区发生的事,关注社会上发生的事,从书香校园跨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看到了更为丰富的社会图景,有了自己的初步思考,萌生了要研究、要探索、要解决的责任意识。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项目。
关注民生  社会认同
      孩子们驻足在明清建筑、民国建筑前,为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呼吁、倡议;他们伫立在红绿灯下,凝神思考解决学校门口交通拥堵问题的办法、策略;他们徜徉于石头城的大街小巷,畅想城市行道树的优化和美化;上学路上,路面上残留的污水和空气中飘荡的异味引起了孩子们的关注,这与南京这个六朝古都是多么的不和谐啊。四(7)班同学对“垃圾车漏水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同学们为了调查垃圾车漏水的原因,查阅了大量资料,  了解现有垃圾车的构造和其他各大城市使用的垃圾车的型号、优缺点等;为了寻求垃圾车漏水的根源,他们还采访了居民,了解居民处理垃圾的习惯;他们还通过网络,  了解国内、国外其他城市是否有此类情况……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同学们不但找到了垃圾车漏水的原因,还运用自己的智慧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到了社会的认同。
      表达孩子们思考的《垃圾车漏水问题解决方案》听证会从学校礼堂开到了鼓楼区政府礼堂,2006年6月14日上午又在江苏省政协礼堂闪亮登场。南京市鼓楼区环卫所孙明文所长、南京大学哲学系胡大干教授、南京大学物理系彭茹雯教授担任了这场听证会的听证员。由同学们自己讨论提出的关于解决垃圾车漏水问题的方案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听证会成功举行后不久,南京市鼓楼区环卫所孙所长告诉孩子们鼓楼环卫所已经采纳了孩子们的有关建议,对全区的所有垃圾压缩车进行改造,并邀请四(7)班同学监督这项工作的落实。
      参加听证会的原江苏省教育厅周稽裘副厅长说:“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我们民族未来的一件大事。今天力学小学把学校的思想品德理论课教育跟综合实践活动形式的课程结合起来,德育的主题来自生活、来自实践、来自孩子们周边;这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现实的、体验性的、实践型的公民行为。德育的有效性、针对性、主动性是我们多少年梦寐以求希望解决的问题,在这里正在实现。我们看到了南京市鼓楼区又一个成功的素质教育典范。”
“求知计划”项目实践活动让学生以自发、自主、自由的方式,自觉走进生活的世界,给孩子们提供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广阔成长空间。活动让孩子们的童年精彩而快乐,研究让孩子们的成长更聪慧和茁壮。
自古英雄出少年
      我们的目光再转移到六(4)班的《学校门前交通拥堵问题的研究》案例:
      我们学校位于狭长的汉口西路上,是公交3路车和20路车的必经之路,早晚上下班高峰时段,又恰逢上学、放学,学校近2600名学生,加之接送的家长,自行车、电动车、小汽车,汉口西路车水马龙,人头攒动,汇成车流人海,常常堵得密不透风。孩子们在缝隙中穿行,险情一触即发,危机四伏。学校门口路堵问题屡见报端,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引起了孩子们的关注。听证会上孩子们与评委激烈地辩论,据理力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虽然有许多观点没有得到评委们的认可,但他们并不气馁,会后,孩子们修改研究方案,重新开展研究,他们拍摄照片,发放问卷,投稿报纸,还来到了分管路段的交警五大队,坐进了大队长的办公室里。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研究与呼吁,真的引起了社会的重视,媒体也参与到热烈的大讨论中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交警五大队也很重视孩子们的意见,多次调派警力加强路段的交通管理,可治标不治本,  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孩子们的研究和努力一直在继续,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底,交警五大队在宁海路和西康路上分别竖立了两块限时单向行驶的交通指示牌,在上学和放学的高峰时段——早7:00至8:00以及下午4:00至6:30(周六、周日除外)汉口西路为单向行驶。从此,这一问题基本得到了满意的解决。这不仅开辟孩子们上学、放学的安全道路,更构筑了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绿色通道。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有志不在年高啊!
参与感悟  实践收获
      “求知计划”项目实践活动在校园里蓬蓬勃勃地开展着,不断地焕发出盎然生机。
      我们的孩子说:“我听见了有时会忘记,我看见了就可以知道,但只有我做过了才会真正地懂得”;孩子们在“求知计划”项目实践活动中,提高了与人交往合作、耐挫能力、思辨能力,提高了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水平,提高了关注社会、热爱生活的公民道德水准;形成了自信、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
      我们的老师说:“经历了就会被感动,行动了就会有收获”;“求知计划”项目实践活动引领孩子们开展真真切切的研究,孩子们童心看社会,童语话生活,发现了成人们已司空见惯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解决了成人们能解决却没去解决的问题……孩子们的行动和成果,为我们推开了一扇扇窗,敞亮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心灵,启迪了我们的智慧,悄然地改变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改变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观。
      一批批孩子在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茁壮成长。2007年,参加《垃圾车漏水问题解决方案》项目研究,并发明了垃圾车改进方案的我校六(7)班的王谌哲同学被光荣地评为“江苏省优秀小公民”。
      “求知计划”活动让我放弃教了几十年的数学学科,从一名兼职的信息教师变为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并成为区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谈起这样的人生经历,我可以由衷地说:全面、彻底、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将学生课堂之外的教育也自觉纳入整个教育实践中。  “求知计划”是学校课内教育的有益补充,并且有很多值得课内教育借鉴的理念和方法。我将坚持我的理想,让“求知计划”的种子播撒在每个孩子的心田,开出绚烂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主题词

继续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