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好!
作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我校每年都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教育一线老师参观学习、相互交流,我们总会把自己的科技创新教育心得和盘托出。《中国教育报》去年以《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的长篇报道,详细介绍了我校的一系列做法。我校也曾经在各种科技创新教育会议上登台发言介绍过经验。在对我校科技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重新审视、再度解读之后,我们认为主要做到了以下三点。
第一,坚持。我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始于1985年,并非大家所想象的那么一帆风顺,也有过争论,有过彷徨,有过低迷,但最终还是从应试教育的天罗地网中成功“突围”。偶然中起步——争论中崛起——创新中腾飞这“三步曲”见证了蹒跚起步的艰辛、十字路口的彷徨以及建功立业后的欣喜。筚路蓝缕的艰辛,我们坚持;非难质疑的指责,我们坚持;青黄不接的危机,我们坚持;见好就收的提醒,我们坚持;升学压力的挑战,我们坚持。27年来,我们牢牢坚守住了科技创新教育这一块阵地。无论一任任校长的更替,一批批科技辅导员的变更,一群群学生的毕业,都不影响我们对学校特色教育的坚持。这种坚持,源于我校对选择的无怨无悔,源于我们对教育理念的无比虔诚,源于我们对创新的无比执着。事实上,是坚持成就了我校的科技创新教育的累累硕果。迄今为止,学生创新的作品达20000多项,其中获国际奖30项,国家级奖171项,省级奖479项,180多项发明创造获得国家专利,师生撰写的科技创新论文140多篇在省级以上发表、获奖或交流。张胜松等15位学生被评为“中国当代发明家”;黄泽军、盛荣荣2名学生被评为“中国少年科学院院士”; 张家生、文云全2位教师分别被评为“全国促进发明事业优秀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学校获得诸多奖项,如“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宋庆龄少年儿童科技发明示范基地”、“中国科技教育示范单位”、 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摇篮奖、江苏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特别是“科技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荣获首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和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我校作为普通的农村中学,有诸多先天不足之处,但能取得如此成效,跟我们长年累月的不懈坚持是分不开的。简单地说,我们用27年时间做了一件事,做好了一件事。当然,我们还要继续做下去,我相信,我校的明天会更美好。
第二,探索。科技创新教育无捷径可走,但是有规律可寻。我校的科技创新教育经历了从“个别辅导”到“兴趣小组”,再到“排上课表”的演变,活动内容和形式逐步走向多元化。在科技创新教育探索过程中,我们感受深刻。
课程开发是基础,我校的科技教育课程主要分三类:一类是定期课程,如校本课程、生物科学课、实验课等。另一类是不定期开办的课程,如社会实践、科普教育讲座、专利知识讲座等。再一类是运用团队活动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研究性学习、电子技师和机器人等活动。1995年,学校在全省率先将分散活动为主的“兴趣小组”改为必修课《学会发明》排上了课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修改,渐至完善,该书第六版去年6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科协组织是平台。2004年我校在教育、科技和民政部门的关心指导下,严格按照国家社团组织管理标准,成立了“启东市大江中学科学技术协会”,中学成立科协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少见的。大江科协每年都发展一批会员。科协的成立,使科技教育有了更好的活动平台,促进了科普工作规范化、经常化和制度化。大江中学科协成立以来,学生创新设想设计作品每年同比增长30%以上,每年申请国家专利同比增长20%以上,参赛获奖数量和档次稳步提升。
辅导老师是关键。我校科技辅导员队伍,人数达19人,其中只有1人是专职科技辅导老师,其余全是兼职的,覆盖了学校所有的文化科目。由于学校的培养,他们的努力,使他们从优秀教育工作者又成长为优秀的科技辅导员,有力激励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培养了一批“双尖”人才,他们中产生了南通市劳模、各级学科(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拔尖人才,不少教师主动要求加入科技辅导队伍中来。我校科技教研组2011年被评为南通市优秀教师群体。
创新活动是载体。我校的科技创新活动种类多,方式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活动有:科技兴趣小组、科技小发明、科技小创造、科技小制作等活动;展示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有:科技展评、科技竞赛等活动。学校还举行每年上半年的创新体验月、下半年的科技节,时间跨度长,活动又丰富多彩,深深地吸引了全校师生。不仅如此,我们还把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结合起来,组织科技创新先锋队成员参观、访问我校科技活动基地。这些活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一方面又将书本知识和社会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
星级评价是杠杆。我校为了优化科技创新教育的评价机制,调动全体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2008年启动了学生创新素质的早期认证,给学生颁发“科技创新星级证书”。学生为了完善自己的《我的创新足迹——学会创新成长记录册》,除平时更加积极地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外,非常注重积累相关资料(如创新经历、创新感言、综合实践活动记录),全面收集自己的作品原件、照片(如最满意的创意设计、创新课程作业、科学幻想绘画、手工制作、研究性学习成果),使自己的成长记录丰富多彩。科技创新素质认证共分四大板块、15项指标,“四大板块”分别为创新品质、创新知识、创新技能以及创新成果,实行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总星值为50,学校为达到30星点以上的学生颁发“科技创新星级证书”,分为三星、四星和五星级。此证书和“学会创新成长记录册”一起装进学生档案,将来无论大江中学的学生走到哪里,人们都能从档案中发现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
课题研究是提高。我校在总结创新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教育科研,落实创新教育科研工程。我校以江苏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中学生科技发明指导研究”为龙头,全校教师积极参与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途径、方法等。 研究不断深入,领域不断拓宽。“十五”研究课题“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的开发和辐射”、“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的途径和方法研究”、“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活动课程的教学质量”等课题研究均取得了一定成效。“十一五”课题“科技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发展学校特色的研究”、“发明创造教育与科技校本课程研究”等成为国家级课题的子课题,取得了更为丰硕的成果,出版了“十一五”成果集。现在,“中学创造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已经成功立项为“十二五”省级重点课题。教育科研活动的深入和普及,为全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增强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开辟了一条捷径。今天,我校可以自豪地说,在科技创新教育领域,通过探索,我校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科技创新教育的操作机制。
第三,文化。今天,当科技创新教育成为学校一张亮丽的品牌受到众人称赞时,我校深知学校特色本质上是学校的文化自觉,它凝聚着学校内涵的文化张力。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没有初任学校领导最先的选择,没有后继者的薪火接力,没有全体师生的奋力参与,学校的创新教育事业就不可能做得像今天那样灿烂夺目。我校积极打造科技创新教育文化氛围,对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一新生一入学,就让他们参观学校的科技创新陈列室,让他们见识学兄学姐的创新成果,以此来拨动他们的创新情弦。学校在《大江潮》校报、《扬帆大江》校刊、大江之声广播站,开设科技创新专栏,传播青少年科技教育信息,报道科技教育成果,探讨科技教育研究,总结科技教育规律。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校园环境的导向、激励和育人的功能,在校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科技楼、餐厅内,甚至在穿堂、过道、楼梯踏步等处,都布置了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的画像及其激励学生成才的语录。潜移默化,润物无生。“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今天已经成为全体大江人的共识。
我校的科技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得到了各方面的赞誉。原国家专利局局长高卢麟为大江中学题词:“开展科技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原江苏省人大主任储江欣然为大江中学题词:“小发明大有作为”。国际青基会副主席卡罗尔女士考察了大江中学以后,赞叹道:“这里的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创新的翅膀。”
成绩是过去的句号,开拓是永恒的主题。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要继续努力,不断创新,为培养造就创新人才作出我们的绵薄之力。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