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7天的南大之旅,让我和科技营的学生们都获益匪浅,感谢校领导给了我这么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在南大,我认识了许多优秀的高中学子,他们有的来自本校,有的来自一中,外语学校,七中等甚至开封高中,濮阳油田一中在内的许多优秀的学生。科协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我们相互切磋琢磨,并成为挚友。可贵的是,我们还能与许多高校优秀大学生结成好友,他们的标榜作用将一直激励着我们。更是有来自江苏各地市的学生一展雄风同台竞技,他们的优秀也让我看到了在另一个地域环境,教育环境下的学生的成长。
南大干净的校舍,舒适的学习环境,醇厚的人文氛围让人心醉神怡,更是莘莘学子向往的胜地。南大的教授,院士博古通今,专而又博,讲座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开场的领导们讲话切中肯綮,有感染力,不拘于词稿,不拘于套话与教条,体现了负责服务的精神与和蔼平易的态度。
来自南大的各位院士和教授的四场讲座平添了这次南京之行的科技因素。最令人难忘的便是在科学营开营仪式上中科院院士吴培亨的讲座——科学与艺术。擅长超导方面的物理天才竟然也会有如此人文艺术的一面,宽泛的知识面足以让吴教授摒弃物理学家的称号而成为一个历史学家。缝纫机在梦中的发明,记忆电阻的产生,证明了仔细观察的奇特效应;通信距离增长的故事则说明了拥有专业敏感性来发挥联想的功能。专长于化学的陈懿教授做了立志成才,创新强国的报告,DDT隐藏危害的例子引发了我们对于先进科学潜在危险的思考,教授举出的其他成功人士的事例则说明成就一番事业要起始于年轻时,要拥有打不倒的毅力。林德宏教授科技与人的讲座则从一个自然科学哲学家的角度说明的科技发展的方向与效应。最后彩虹光学的科学授课虽然介绍了大部分高中已学过的知识,但是却把光学的欣赏价值提升到实用价值。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则是这一生产力的灵魂,科技给了我们人类力量,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科技是把双刃剑,也带给人类梦魇。而创新,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无穷无尽的动力,创新为科技提供新鲜血液,科技为创新提供技术。
身处人生中所谓的炼狱阶段,每日在高考与课本中翻来转去的河南学子们处在一个狭隘的世界里。他们的高考之路也像一条狭长的隧道,难见天日。而高校科技营通过这个平台向他们揭示了一个真理,高校人才的发展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他们有更多的发展方向,世界也需要发展更为全面的人才。
几天的南大学习,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通过几天的了解,江苏省的许多中学每年都会有一些的学生得益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能够在高考中取得加分。河南虽然也有个别学生获奖(多来自实验、外语),可是与每年八、九十万的高考考生这个大分母比起来,所占比例几乎可以认为是零,而我们二中几乎从未在此方面受益。近两年的调整使二中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好时机,特别是“信息技术创新班”这一核心竞争力的研发,更是给二中的一些优秀学子打开了一扇创新之窗。如果能够从高一课程学习中给予适当引导,激发兴趣;教科研室成立辅导团队进行人员选拔、课题立项;大赛前请专家进行专业指导,相信二中的学子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在全国创新大赛中取得佳绩,从而也能促进我校“信息技术创新班”的健康快速发展。